到门忽自识,客舍早梅开。凛岁偶相似,清芬又不摧。
江风飘月上,河汉倒烟来。长孺亦为郡,当时许召回。
内兄见招夜坐言别。明代。李舜臣。 到门忽自识,客舍早梅开。凛岁偶相似,清芬又不摧。江风飘月上,河汉倒烟来。长孺亦为郡,当时许召回。
李舜臣(朝鲜语:이순신,1545年-1598年),字汝谐,本贯德水(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),生于朝鲜首都汉城(今韩国首尔)。李氏朝鲜时期名将。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、全罗道左水使。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(壬辰倭乱)时,曾立下汗马功劳。1597年,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(今属韩国)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(战船133艘,后勤船200余条)。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,享年53岁。谥号忠武,死后追赠领议政,与乙支文德、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。 ...
李舜臣。 李舜臣(朝鲜语:이순신,1545年-1598年),字汝谐,本贯德水(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),生于朝鲜首都汉城(今韩国首尔)。李氏朝鲜时期名将。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、全罗道左水使。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(壬辰倭乱)时,曾立下汗马功劳。1597年,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(今属韩国)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(战船133艘,后勤船200余条)。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,享年53岁。谥号忠武,死后追赠领议政,与乙支文德、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。
游灵隐寺遂蹑韬光径小憩金莲池上。清代。祖之望。 侵晨陟岩扃,莽莽深雾亘。冥踏身渐高,薄曦辨樵径。登顿不知遥,盘折非一磴。丘壑堕渺茫,林木纷䒌靘。繁若雨露滋,余泣珠光凝。到寺倏晶明,入门发高兴。何处峰飞来,俨从地底迸。嵌空构虚无,劖刻孰梯隥。洞府罗精灵,纵横庋几凳。下坠忧欹倾,上支虑蹭蹬。根留太古云,胎出鸿濛孕。石髓胶不流,寒浆绕其胫。遂令静者心,悠然惬清听。相与游精蓝,禅悦方出定。称诗略上口,事佛信匪佞。出示香光书,云栖可互证。沿缘得幽蹊,决计还揽胜。野竹凌青霄,红叶缀丹磴。曲笕细通流,修坂履移墱。足急漫重茧,腰折乃类磬。堪笑血肉躯,呕哕吐饾饤。濯以清泠泉,坐来冰雪莹。扪萝读藓碑,观鱼对水镜。一杯候火茶,两腋清风净。愧分伊蒲供,曾无怪石赠。趣永澹忘归,登舟日将暝。扬帆别山灵,后约庶可订。
登大观亭谒余忠宣墓。清代。方荫华。 芳亭犹是古乾坤,想见当年碧血痕。叠叠江山存浩气,重重烟水吊忠魂。四围绿树依神宇,千载啼乌泣墓门。江上丛祠频报赛,知公威德到今存。
怀亨父。宋代。赵汝燧。 两年只影潇湘去,料想尘埃白发侵。久雨千山秋得意,西风一雁客关心。或于梦里陪谈笑,每向人前问信音。忆昔赓诗岩桂下,花开今日叹孤斟。
北高峰一首。明代。黄省曾。 冉冉投灵刹,盘盘陟峻云。春山攒地象,朝日观天文。金策排人境,玄怀涤世氛。抱城江海气,登顿挹氤氲。
送别路荆游学广州三首 其二。近现代。余菊庵。 平居偶不见,一日等三秋。待君学成后,重得与同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