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头利如芒,恒持照眼光。
铁骑追骁虏,金羁讨黠羌。
高秋八九月,胡地早风霜。
男儿不惜死,破胆与君尝。
胡无人行。南北朝。吴均。 剑头利如芒,恒持照眼光。铁骑追骁虏,金羁讨黠羌。高秋八九月,胡地早风霜。男儿不惜死,破胆与君尝。
呵,宝剑,尖利如刺芒,我常拿在手上,爱看它放射耀眼的凛凛寒光。
呵,战马,身披铁铠甲,口衔金络头,多么威武雄壮,我飞身上马,追杀凶猛的敌寇,征讨狡黠的胡羌。一往无前呵,势不可当!
江南八九月,正秋高气爽,边塞的原野呀,早已霜厚风狂。
好男儿,为国效忠,何惧艰难困苦,不惜战死沙场!呵,朋友,让我破开肝胆,掬一腔热腾腾的血请您尝一尝!
胡无人行:乐府《相和歌辞·瑟调曲》名,歌辞内容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。行,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,通称歌行体。
芒:物体的锋刃之处。
恒:经常,持久。持:保持。
铁骑:披着铁甲的战马。借指精锐的骑兵。骁虏:指凶勇的敌人。
金羁:饰金的马笼头。常用以借指马,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。讨:征讨,讨伐。黠羌:狡黠的羌人。
高秋:天高气爽的秋天。
胡地: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。
破:刨开。
参考资料:
1、卢冀宁.历代边塞诗词选析.北京市:军事谊文出版社,1997年:46-47页
2、陶文鹏.历代爱国诗歌选译.北京市: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,1995年:63-64页
这首诗的动人处,主要在于贯通全诗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凌厉直前的气概。
诗的开篇写剑之尖利如芒、明亮照眼,诗人从剑起兴,睹物生情,展开联想,拓展慷慨激昂的情怀和杀敌报国的气概。
“铁骑追骁虏,金羁讨黠羌”,写铁骑奔驰,穷追敌寇。“铁骑”,披着铠甲的战马;“金羁”,饰金的马络头。二者互文见义,再加上手中的利剑,使铁骑奔突,喊杀震天,穷追敌寇的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。“追骁虏”、“讨黠羌”,说明对手也非常厉害,反衬战争的激烈。
“高秋八九月,胡地早风霜”,写边塞的气候。八、九月间,一般是秋高气爽之时,但边塞地区却早已是风霜一片,气候严酷恶劣。一个“早”字暗含某种对比,启人想象。这两句语意略移,但实际仍是从侧面来展示战争之严酷。
“男儿不惜死,破胆与君尝”,这两句直言自己不惜身死,不仅敢于披肝沥胆,誓死为国效忠,而且要破开肝胆,让人尝味,以验自己的心志。这既是对战争之严酷作最大无畏的回答,更是对自己许身为国的决心和勇气作的表白,出语慷慨壮烈。
全诗语言精炼,笔力雄健,节奏明快,铿锵有力。特别是“男儿不惜死,破胆与君尝”两句,慷慨壮烈,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、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。
吴均。 吴均(469年-520年),字叔庠。南朝梁史学家,文学家,时官吴兴主簿。明人辑有《吴朝清集》。
出游。宋代。陆游。 八月石帆秋,聊为汗漫游。本因寻友去,却为看山留。小草题僧壁,长吟上驿楼。月能从剧饮,天可寄闲愁。高下评泉品,纵横记酒筹。花开遇门入,水长信船流。肮脏人虽弃,脂韦我自羞。此心君不信,试往问沙鸥。
秋怀四首 其一。明代。吴稼竳。 谁家凄切捣衣声,吹入空闺恨转生。永夜寒乌栖未定,清霜独鹤舞难成。素丝沈水元无影,绿绮临风久不鸣。惟有旧时机上月,照人寂寞片心明。
主人司空后亭牡丹。唐代。孙鲂。 佳卉挺芳辰,夭容乃绝伦。望开从隔岁,愁过即无春。体物真英气,馀花似庶人。蜂攒知眷恋,鸟语亦殷勤。况在豪华地,宁同里巷尘。酷怜应丧德,多赏奈怡神。忌秽栽时土,尝甜折处津。绕行那识倦,围坐岂辞频。入梦殊巫峡,临池胜洛滨。乐喧丝杂竹,露渍卯连寅。饮兴尤思满,吟情自合新。怕风惟怯夜,忧雨不经旬。栏槛为良援,亭台是四邻。虽非能伐性,争免碍还淳。斗艳何惭蜀,矜繁未让秦。私心期一日,许近看逡巡。
赐鲥鱼。明代。陈子壮。 一入班联已素餐,更循资序即鸿磐。寸心何以献天子,尺尾初传荣讲官。日下南船兼驿至,宵分宫烛数筹欢。亲闱七箸今回首,旅食先尝凭报难。
昨夜月中一睡殊有秋色觉书所见戏呈道孚。宋代。张耒。 幽人息遥夜,四听市声寂。月华清可掬,天色绀欲滴。候虫先知秋,微响出阴壁。精荧高露湿,断续残河白。兴怀我自出,抱器方待择。感时当有作,陋巷奏金石。予方问农圃,朝市嗟扫迹。先寒戒裘褐,岁暮养老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