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,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。
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,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。
泠(líng)泠:形容清凉、清淡,也形容声音清越。丝:一作“弦”。
松风: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。琴曲中有《风入松》的调名。
古调:古时的曲调。
此诗题一作“弹琴”,《刘随州集》与《全唐诗》均为“听弹琴”。从诗中“静听”二字细味,题目以有“听”字为妥。
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,由七条弦组成,所以首句以“七弦”作琴的代称,意象也更具体。“泠泠”形容琴声的清越,逗起“松风寒”三字。“松风寒”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,极为形象,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。“静听”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,可见琴声的超妙。高雅平和的琴声,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、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。而琴曲中又有《风入松》的调名,一语双关,用意甚妙。
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,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,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。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。而到唐代,音乐发生变革,“燕乐”成为一代新声,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。“琵琶起舞换新声”的同时,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。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。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,毕竟成了“古调”,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,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。“虽”字转折,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。“今人多不弹”的“多”字,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。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,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,是很对的。刘长卿清才冠世,一生两遭迁斥,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。他的集中有《幽琴》(《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》之一)诗曰:“月色满轩白,琴声宜夜阑。飗飗青丝上,静听松风寒。古调虽自爱,今人多不弹。向君投此曲,所贵知音难。”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。“所贵知音难”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。“作诗必此诗,定知非诗人”,诗咏听琴,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。
刘长卿(约726 — 约786),字文房,汉族,宣城(今属安徽)人,唐代诗人。后迁居洛阳,河间(今属河北)为其郡望。玄宗天宝年间进士。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,后为长洲县尉,因事下狱,贬南巴尉。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,知淮西、鄂岳转运留后,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。德宗建中年间,官终随州刺史,世称刘随州。 ...
刘长卿。 刘长卿(约726 — 约786),字文房,汉族,宣城(今属安徽)人,唐代诗人。后迁居洛阳,河间(今属河北)为其郡望。玄宗天宝年间进士。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,后为长洲县尉,因事下狱,贬南巴尉。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,知淮西、鄂岳转运留后,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。德宗建中年间,官终随州刺史,世称刘随州。
景潮亭。宋代。刘攽。 泽国水遥远,归舟亭短长。他方向夕景,此地正朝阳。物色桑榆上,风波凫雁行。临流问渔父,好在濯沧浪。
顾恺之瑶岛仙庐图。元代。邓文原。 渺渺晴山路更幽,茸茸瑶草几春秋。岩栖自昔推巢父,学种于今说故侯。云物岂因时序换,鹿麛不共世尘浮。溪头蓦有寻真客,期向天台汗漫游。
议开水沙连番界杂作六首。清代。石福作。 台湾虽异域,唇齿却相依。沿海六七省,全赖作藩篱。台安内地乐,台动天下疑。未雨不绸缪,终必悔噬脐。谁云海外岛,不可令民滋。有人此有土,气运不可羁。时哉弗可失,愿君聊慎思。民弱盗将据,盗起番亦悲。荷兰与日本,眈眈共朵颐。王化大无外,何患此繁蚩。
阖闾城。清代。邹乾枢。 茂苑吴宫已劫灰,湖干雉堞满蒿莱。一抔土在留遗筑,三让风微出霸才。隐隐波涛豗震泽,踆踆麋鹿走荒台。坞中剩有桃千树,每到春风次第开。
登王文铭高明楼四景 其三 秋景。明代。张子翼。 清秋清啸欲登台,爽气悠然四望开。绣闼缤纷当睥睨,晴江隐约见蓬莱。莼鲈薄采南中有,鸿雁遥瞻北地来。莫比仲宣登赋日,前驱曾是故乡回。
辫发胡姬学裹头,朝歌夜猎不知秋。可怜青冢孤魂恨,也是幽兰一烬愁。
衔尾北来真似鼠,梳翎东去不如鸥。而今好击中流楫,已有先声达豫州。
后秋兴八首辛丑二月初四日,夜宴述古堂,酒罢而作 其六。清代。钱谦益。 辫发胡姬学裹头,朝歌夜猎不知秋。可怜青冢孤魂恨,也是幽兰一烬愁。衔尾北来真似鼠,梳翎东去不如鸥。而今好击中流楫,已有先声达豫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