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心惟有雕梁燕。自来相伴。东风不管琵琶怨。落花吹遍。
后庭花·一春不识西湖面。宋代。许棐。 一春不识西湖面。翠羞红倦。雨窗和泪摇湘管。意长笺短。知心惟有雕梁燕。自来相伴。东风不管琵琶怨。落花吹遍。
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,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。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,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,心中的思念那么长,信笺却这么短,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。
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,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。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,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。
一春不识西湖面:指整个春天自己都独居房中,未去欣赏西湖春景。
翠羞红倦:湖面上叶密花谢,春意阑珊。
湘管:用湘竹做的毛笔。
上片先从春游说起。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,无心绪去风光旖旎的西湖春游。“一春不识”,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;而“不识西湖面”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。“翠羞红倦”乃“羞翠倦红”之意。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貌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,但因心绪不佳,面色无华,因而羞见绿叶,倦赏红花。这是从一个层面、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。
接下来。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、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:“雨窗和泪摇湘管,意长笺短”。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,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,她含泪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,然而意长笺短,言不尽意,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。这里的“湘管”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。相传大舜南巡不归,其二妃娥皇、女英(帝尧之二女)日夜哭泣,泪洒于竹,竹尽成斑。因而“湘管”也包含悲苦、垂泪之意。“雨窗和泪”已够悲矣(天泪与人泪合一),再加之湘妃之泪,三泪交融,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!这是第二个层面。
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: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。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,空房只有燕子相伴;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,她从不招蜂惹蝶,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;再者表明孤高的、内向的,她不与凡人为伍,只与紫燕为友,向它倾诉心曲。
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:她通晓音律,善弹琵琶,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:她怨时光的流驶,红颜的短暂,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;然而东风无情,它不管琵琶的哀怨,仍吹走了春光,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。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?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,等闲消逝……
“西湖”──“湘管”──“梁燕”──“落花”,词人就是通过这四个意象段,多方位、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,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。
许棐fěi(?~1249)字忱夫,一字枕父,号梅屋。海盐人(今属浙江)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。嘉熙中(公元1239年左右)隐于秦溪,筑小庄于溪北,植梅于屋之四檐,号曰梅屋。四壁储书数千卷,中悬白居易、苏轼二像事之。 ...
许棐。 许棐fěi(?~1249)字忱夫,一字枕父,号梅屋。海盐人(今属浙江)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在世。嘉熙中(公元1239年左右)隐于秦溪,筑小庄于溪北,植梅于屋之四檐,号曰梅屋。四壁储书数千卷,中悬白居易、苏轼二像事之。
临江仙。清代。袁嘉。 记得钗分悲永别,经年砚匣尘封。而今重展泪花浓。伤心留断句,铃印未销红。玉镜台前馀独影,梨云梦断无踪。新愁旧恨压眉峰。茫茫泉路杳,何处盼鳞鸿。
送郑叔熊归闽。宋代。王安石。 郑子喜论兵,魁然万人敌。尝持一尺箠,跨马河南北。方今边利害,口手能讲画。疑师谷城翁,方略已自得。天兵卷甲老,壮士不肉食。低徊向诗书,文字锐鑴刻。科名又龃龉,弃置非人力。黄垄雕罽裘,逆旅同偪仄。秋风吹残汴,霰雪已惊客。浩歌随东舟,别我无惨恻。闽生今好游,往往老妻息。南陔子所慕,天命岂终塞。
悟道 其一。清代。赖世观。 半积阴功半读书,乾坤到处是吾庐。逍遥莫把尘牵住,洗涤聊将志畅舒。有酒醉眠明月窟,无吟含笑白云居。此身曾作登瀛梦,今日閒来看太虚。
浣溪沙(黄沙岭)。宋代。辛弃疾。 寸步人间百尺楼。孤城春水一沙鸥。天风吹树几时休。突兀趁人山石狠,朦胧避路野花羞。人家平水庙东头。
韩介玉画为童中州掌教题(介玉乃张仲举门人。明代。张羽。 我识河东老词客,鹤骨伶俜长八尺。白头徒步拾公卿,人生变化谁能测。将军跋扈天为倾,公持寸管力与争。当时直气动朝野,至今文采传诸生。诸生白面今已老,三载儒冠空潦倒。罢归百事无所为,万壑千岩恣挥扫。丹丘玄圃落眼前,涧水松风鸣浩浩。由来绝艺出天机,肉眼纷纷争丑好。吴兴博士今郑虔,故山未归雪满颠。今年召对席屡前,蒙恩亲赐水衡钱。归来见画心茫然,拄杖欲问金华船。金华之洞小有天,下与五岳相钩连。初平炼丹去成仙,弟兄联袂风翩翩。洞前白石如羊眠,我欲访之何由缘。安得与子相周施,饥餐紫霞拾瑶草,石上一笑三千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