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江州满塘驿。唐代。宋之问。 去年上巳洛桥边,今年寒食庐山曲。遥怜巩树花应满,复见吴洲草新绿。吴洲春草兰杜芳,感物思归怀故乡。驿骑明朝发何处?猿声今夜断君肠。
这是一首古诗,前四句运用反衬、对比手法,抚今追昔,感慨今日的沧桑,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。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,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,驱除鬼魅,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。去年那一日,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,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,享尽荣华,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,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。“去年”,“今年”,对比鲜明。一年之隔,诗人处境大不相同,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,但通过地名“洛桥边”与“庐山曲”的对照,失意之态清晰可见。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,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,诗人毫无欣赏兴致,反念于“去年”上巳洛桥边修禊事,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,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,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。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,巩县在洛水西岸,为洛阳近畿之地,诗人由“去年”的洛桥修禊,联想到“今年”繁华的京洛风物,“去年”底离开洛阳时,还是隆冬时节,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,洛阳城内,应是满城飞花、春意盎然了。“遥怜”二字,写诗人身为逐臣,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,此时身在江州,回望京洛,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。江州古属吴地,故诗中称江中小洲为吴洲,诗人身在江州,回望京华,遥怜洛阳草木花树,但眼中所见,唯江中小洲,一片新绿而已。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,抒发断肠之悲。先重复“吴洲春草”以承上启下,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,归思更切,“感物思归怀故乡”是诗中的情感主线,“故乡”,即指洛阳,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,但他长期在此生活,感情深厚;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,整个北方、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。结句自我设问,感情痛切哀婉,身为逐臣,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,明朝骑马上路,只能依然南行,因此夜闻清猿悲啼,更添肠断之痛。
此诗前四句侧重于“感物”,着力渲染满眼春光,逗起今昔之思,以洛水修禊与庐山寒食的对比;后四句侧重于“思归”,直抒满腹乡愁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,情思深婉含蓄,语言清丽自然,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宋之问。 宋之问,字延清,一名少连,汉族,汾州(今山西汾阳市)人。一说虢州弘农(今河南灵宝县)人。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。
游仙诗 其十五。唐代。张鸿。 绛云宫阙集冠裳,扫荡群魔别有方。傅与天蓬元帅咒,临河胜否诵高王。
食生菜。宋代。白玉蟾。 残风剩雨放春晴,久醉欲醒何由醒。枕上扶头更解酲,五官六吏皆失宁。满园莴苣间蔓青,火急掣铃呼庖丁。细脍雨叶缕风茎,酢红姜紫银盐明,豆(上难下肉)麻膏和使成。食如辣玉兼甜冰,毛骨洒洒心泠泠。
醉垂鞭·双蝶绣罗裙。宋代。张先。 双蝶绣罗裙。东池宴。初相见。朱粉不深匀。闲花淡淡春。细看诸处好。人人道。柳腰身。昨日乱山昏。来时衣上云。
临江仙。清代。沈关关。 春睡恹恹如中酒,小庭闲步徘徊。雨馀新绿遍苍苔。落花惊鸟去,飞絮捲愁来。才觉春来春又暮,枝头累累青梅。年光一瞬总堪哀。浮云随水逝,残照上楼台。
为蔚千张同年寿。清代。戴亨。 世人垂老心不灰,谁肯蚤赋归去来。世人束带走炎午,谁肯脱冠挂神武。钦君惠政被吴松,至今蔽芾歌村农。钦君贤名动黼座,井田复古宣仁化。酬勋三载擢曹郎,惧与胥吏同奔忙。岂知大厦要梁栋,抽簪啸傲风月场。风清月朗出泥滓,浮世升沈若流水。局外閒观十五年,朝荣夕悴纷难纪。惭余世路遭危颠,无钱难买归山田。白首寒毡苦不放,海鸥空负前贤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