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叶双桃晚更红,窥窗映竹见玲珑。
应知侍史归天上,故伴仙郎宿禁中。
题百叶桃花。唐代。韩愈。 百叶双桃晚更红,窥窗映竹见玲珑。应知侍史归天上,故伴仙郎宿禁中。
百叶桃的一枝连续双朵桃花傍晚开得更红,它们窥视着窗户映照着翠竹显现出更加精巧玲珑。
尚书被侍史们簇拥着进入宫廷去了,只有百叶双桃伴随着我这郎官住宿在这官署之中。
百叶桃:碧桃,桃的一种,又称千叶桃。百叶,花重瓣,瓣多或重叠的意思。
双桃:双朵桃花在一枝,或双果实在一起,或子母桃。
窥:或作归,或作临,此从嘉祐杭本。见:同“现”。玲珑:本指玉声,此指空明貌。
侍史:古制尚书进内庭值班时由侍史护从。此处代指尚书。天上:指内庭。
仙郎:古称尚书省诸曹郎官为仙郎。韩愈当时官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,属尚书省,故称仙郎。
参考资料:
1、汤贵仁.韩愈诗选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8:141
2、卞孝萱 张清华.韩愈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:27-28
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(815),为韩愈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时夜里在宫禁中值宿所作。考功郎中,管官吏的考核,知制诰,为皇帝起草诏令。当时为五品官职。当时作者独自值宿禁中,窗外桃花鲜艳怡人,心情格外惬意,写下这首小诗。
参考资料:
1、汤贵仁.韩愈诗选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8:141
2、卞孝萱 张清华.韩愈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:27-28
此诗抒发作者迁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,职务近枢要,得与朝事的愉快心情。桃花象征着春天。双桃暗示韩愈身兼两大重任,感觉到自己春天的来临,只是人生四十以后晚了些。此诗说明,呼吁发扬儒学仁和思想的韩愈终于在四十岁之后,开始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春天,可以穿上绯红官服且身兼双职,只是还没有完全实现理想,还有些寂寞罢了。巧妙的是,此诗用拟人化手法,以碧桃自述,更觉百叶桃花鲜红明媚、体态玲珑,活灵活现,犹如桃仙美女玉立窗前。写景抒情,不弱王右丞小诗。清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卷三十云:首句“晚”字即呼起下连,第二愈淡愈艳,透出“晚更红”。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 ...
韩愈。 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安履山房二章为醉梦生赋上言感下言适也 其一。明代。王世贞。 吾闻天池生,宏览周九舆。踯躅公车门,生不与愿俱。委骨傍要离,虽侠非所愉。顾瞻长山址,可托千载躯。玉树埋土中,谁能废欷歔。有子不逮养,兹焉恒结庐。喟此泉下悰,毕力共扫除。慨彼尘中观,委怀在诗书。悠哉复悠哉,成子山泽癯。
泊京口。清代。吴遵锳。 铁瓮城边万井开,寒潮日夜此萦回。眼看北固还襟带,事忆南朝尽草莱。千里破帆京口驿,一江清磬妙高台。榜人催起残更梦,飒飒长风动地来。
万寿寺铜钟歌。清代。陆奎勋。 广源闸西水竹业,梵刹金碧摩苍穹。就中一殿制宏敞,梁施铁绠悬华钟。厥重万钧径丈二,何年冶尽耶溪铜。前代长陵始建国,兵戈宁谧财力丰。方袍少师特监造,小心学士书法工。《华严》全卷八十一,自表及里填虚空。《金刚般若》贯两铣,《首楞严》咒环旋虫。曩时留镇汉经厂,长鸣侯爵蒙褒封。后来移置万寿寺,土木穷极貂珰冯。楼头日俾六僧击,由旬以外闻舂容。咄哉熹庙听不聪,委鬼窃柄茄花红。论言白虎声宜哑,卧之朽壤榛菅中。销磨点点滴滴雨,剥落调调刁刁风。圣朝百度悉兴举,神物久淹还遭逢。观者合十相赞叹,远胜鼍鼓音逢逢。我生好古渐成癖,周遭细视揩双瞳。墙东高槐罥斜照,柴车欲返愁匆匆。愿以寸莛发鲸吼,人天震动开群聋。
海上一陵何处封,刘翁今日问陈翁。天翻地覆诸王世,草死厓枯十月风。
慷慨尚馀精爽在,依稀犹作梦魂通。江山指点真还我,栋宇商量果待公。
东山至厓山议立慈元庙因感昔者梦中之言成诗呈东山。明代。陈献章。 海上一陵何处封,刘翁今日问陈翁。天翻地覆诸王世,草死厓枯十月风。慷慨尚馀精爽在,依稀犹作梦魂通。江山指点真还我,栋宇商量果待公。
彦居士席上赠歌者贾碧云。清代。苏曼殊。 一曲凌波去,红莲礼白莲。江南谁得似,犹忆李龟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