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溪亭上草漫漫,谁倚东风十二阑。
苏溪亭。唐代。戴叔伦。 苏溪亭上草漫漫,谁倚东风十二阑。燕子不归春事晚,一汀烟雨杏花寒。
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《兰溪棹歌》相近。戴叔伦公元780年在(唐德宗建中元年)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,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,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,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。
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,情是怨别之情。“苏溪亭上草漫漫”,写出地点和节候。野草茁长,遍地青青,已是暮春时节。这时的溪边亭上,“春草碧色,春水渌波”,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,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。“谁倚东风十二阑”,以设问的形式,托出倚阑人的形象。在东风吹拂中,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?这凝眸沉思的身姿,多像《西洲曲》里的人:“鸿飞满西洲,望郎上青楼。楼高望不见,尽日阑干头。阑干十二曲,垂手明如玉。”
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?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,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。虽是眼中之景,却暗喻着心中之情:游子不归,红颜将老。“一汀烟雨杏花寒”,正是“春事晚”的具体描绘。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,料峭春风中的杏花,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,显得凄楚可怜。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,不尽的哀愁。如此写法,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,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。宋人贺铸《青玉案·凌波不过横塘路》词里的警句:“试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,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。
四句诗全是写景,而景语即情语,情景融浑无迹。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,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,诗韵人情,隽永醇厚。
戴叔伦(732—789),唐代诗人,字幼公(一作次公),润州金坛(今属江苏)人。年轻时师事萧颖士。曾任新城令、东阳令、抚州刺史、容管经略使。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。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,但《女耕田行》、《屯田词》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。论诗主张“诗家之景,如蓝田日暖,良玉生烟,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”。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。 ...
戴叔伦。 戴叔伦(732—789),唐代诗人,字幼公(一作次公),润州金坛(今属江苏)人。年轻时师事萧颖士。曾任新城令、东阳令、抚州刺史、容管经略使。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。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,但《女耕田行》、《屯田词》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。论诗主张“诗家之景,如蓝田日暖,良玉生烟,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”。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。
中秋对月。唐代。李频。 秋分一夜停,阴魄最晶荧。好是生沧海,徐看历杳冥。层空疑洗色,万怪想潜形。他夕无相类,晨鸡不可听。
次韵观帖之什。元代。顾瑛。 水如燕尾出湖分,合入长溪直到门。韦杜桑麻元两曲,朱陈鸡犬却通村。换羊卖马囊中帖,刳瘿悬匏竹里樽。昨日烦君来阅赏,扁舟短缆系篱根。
张绮季属题小金井观樱图。清代。郑孝胥。 海山尽道是蓬莱,怅望群仙去不回。偶约寻春向江户,又疑失路入天台。玉颜一队连云出,金井千株枕水开。应念此花太岑寂,长教我辈画中来。
和张文纪咏雪二首 其二。宋代。王之道。 朝来经阁课楞严,撩乱飞花竞扑帘。似是青腰誇黑帝,故教姑射混无盐。地炉无奈貂裘薄,斗酒难供座客添。诗债恼人眠不得,夜寒残管亦须拈。
美女篇。明代。徐威。 我家江之右,桀构龙洲南。裁衣并织素,自年十二三。箜篌不足理,诗书乃所湛。时有夸毗女,投帨来相参。越白面黯黯,楚娃耳耽耽。缩尔谢娥遁,腼然西施惭。我有玉跳脱,结腕固相堪。我有金爵钗,头上云鬖鬖。庸人多外悦,君子或内探。不幸入无盐,媒氏丛戏谈。抚膺空长息,乾坤失泓㴠。
题黄仲文为孔方作松林樵者图 其一。明代。蓝仁。 伐木幽人入翠微,松间久坐澹忘机。百年霜雪高柯在,一曲天风古调稀。放笔拟将韦偃敌,携书懒逐买臣归。图成寄示宁无意,伴我山中老采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