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闺思二首。唐代。张仲素。 碧窗斜月蔼深晖,愁听寒螀泪湿衣。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。秋天一夜静无云,断续鸿声到晓闻。欲寄征衣问消息,居延城外又移军。
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,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。女主人愁思环绕,更有秋虫悲鸣,泪水沾湿了衣襟。
在梦中,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,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。
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,空中没有云朵,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。(秋天冷了)想给丈夫寄些衣服,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(这衣物该寄到何处)。
蔼:古同“霭”,云气。
寒螀:即“寒蝉”,蝉的一种,比较小,墨色,有黄绿色的斑点,秋天出来叫。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。
金微:金微山,即今阿尔泰山,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。
征衣:出征将士之衣。
鸿声:鸿雁鸣叫的声音。古有鸿雁传书一说。
居延: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。东汉有居延属国。
初、盛唐时,国力强盛。诗歌里洋溢着高昂、乐观情调。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。就这两首诗而论,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,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。
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,接着写她的梦境,乃倒装写法。
她一觉醒来,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,环境如此清幽,心头却无比寂寞,更有那秋虫悲鸣,催人泪下;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。
刚才在梦里,分明地见到关塞了。那“关塞”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。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。她不由大喜:快,去找金微山!可是,前路漫漫,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。一急,就此醒来。
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,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。
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,一夜未眠。她看到夜静无云,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。鸿雁,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,因此,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,但寄到哪儿去呢?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(在今新疆),谁料想,如今那儿又在移军。怎么办?真叫人愁绪万端,寝食不安。
用字特点
二首均有声有色,有情景交融之妙。用字亦有讲究。
如用一“蔼”字,表现月光深暗,创造氛围。
如用一“静”字,显示夜空的冷寂,并衬托出下面的“鸿声”清晰,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,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。
张仲素(约769~819)唐代诗人,字绘之。符离(今安徽宿州)人,郡望河间鄚县(今河北任丘)。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,又中博学宏词科,为武宁军从事,元和间,任司勋员外郎,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,迁中书舍人。张仲素擅长乐府诗,善写思妇心情。如"袅袅城边柳,青青陌上桑。提笼忘采叶,昨夜梦渔阳"(《春闺思》),"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"(《秋闺思》),刻画细腻,委婉动人。其他如《塞下曲》等,语言慷慨,意气昂扬,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。 ...
张仲素。 张仲素(约769~819)唐代诗人,字绘之。符离(今安徽宿州)人,郡望河间鄚县(今河北任丘)。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,又中博学宏词科,为武宁军从事,元和间,任司勋员外郎,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,迁中书舍人。张仲素擅长乐府诗,善写思妇心情。如"袅袅城边柳,青青陌上桑。提笼忘采叶,昨夜梦渔阳"(《春闺思》),"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"(《秋闺思》),刻画细腻,委婉动人。其他如《塞下曲》等,语言慷慨,意气昂扬,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。
冠颂。明代。陈邦彦。 生年踰二十,拜命始三加。岁旦留尊柏,春光到槛花。北堂童稚梦,东郭旅人家。漫笑谋身拙,吾生未有涯。
和君贶清明与上已同日鉴定舟洛川十韵。宋代。司马光。 繁华两佳节,邂逅适同时。雅俗共为乐,风光如有期。晓烟新里巷,春服满津涯。已散汉宫烛,仍浮洛水卮。占花分设席,爱柳就张帷。华毂争门出,轻帘夹路垂。三川云锦烂,四座玉山欹。叠鼓传遥吹,轻桡破直漪。清谈何衮衮,和气益熙熙。相见周南俗,当年播逸诗。
登黄山炼丹峰寻昔人隐处。宋代。赵滂。 我游黄山当严冬,雪消日暖无天风。欲求昔人栖隐处,发兴况有高僧同。危矼侧步目已眩,绝壁下瞰心为忡。交流二涧泻寒碧,樵牧不来萝径穷。嵯峨乱石大如屋,蹴踏豺虎登虬龙。手披灌木出林杪,仰从云际窥奇峰。中高一柱揭南斗,旁扶两岫森寒松。文楸万本翠如织,宛宛内蓄何冲融。仙灵窟宅景象异,岂与下界同污隆。名姓无传年代远,只有药臼留遗踪。摩挲考击三叹息,怅不并世来相从。因怜李白升绝顶,空吟菡萏金芙蓉。几年戎马暗南国,眼前厌见旌旗红。脱身长往宿有愿,把茅不用烦人工。曹阮浮丘应好在,山南山北会相逢。
读孟子。宋代。王令。 去梁无故又辞齐,弟子纷纷益不知。天下未平虽我事,己身已枉更何为。後来谁是闻风者,当世何尝不召师。士要自高无顾世,遗编今亦有人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