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韩杜集。唐代。杜牧。 杜诗韩笔愁来读,似倩麻姑痒处搔。天外凤凰谁得髓?无人解合续弦胶。
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,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。
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?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。
杜诗韩集:一作“杜诗韩笔”。六朝人称散文为笔。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。
倩(qiàn):请人代做。麻姑:麻姑又称寿仙娘娘、虚寂冲应真人,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,属于道教人物。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,取名麻姑献寿。《神仙传》记载,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。
续弦胶:凤喙与麟角,合煎作“续弦胶”,可续弓弩的断弦。
杜牧的《读韩杜集》创作于晚唐(公元803-852年),由于对杜甫、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,杜牧写下这首《读韩杜集》,表达其倾慕、推重之情。
参考资料:
1、王波著.阅读疗法:海洋出版社,2007.6:第133页
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,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。“愁来”,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。安史乱后数十年来,藩镇割据,内战频仍,致使边防空虚,民生凋敝;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、陇右,威胁京都,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。这内忧边患,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,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。这“愁”,是诗人抱负的流露、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。“愁来”读杜、韩,说明诗人与杜、韩灵犀相通。
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、胆识和力量。理性的享受,心灵的快感,使他忽发奇想,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。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,舒适、愉快;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,酣畅、痛快。这匪夷所思的妙喻,是诗人兴到之笔,妙在信手拈来,兴味盎然。
第三句中诗人把杜、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,赞叹、倾慕之情赫然可见。
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,其颓势已定。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,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。不明言“愁”,而其“愁”自见。
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、韩的心得,表达其倾慕、推重之情。诗中描叙愁中读杜、韩诗文的极度快感,而后喟叹杜、韩的杰作无人嗣响。以愁起,以愁结,一前一尾,一显一隐,错落有致。诗中旧典活用,有言外之意,弦外之音,又使人回味不已。诗后两句,上句设问,下句作答,一问一答,自成呼应,饶有韵味。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诗人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 ...
杜牧。 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诗人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
寄子虡子遹。宋代。陆游。 大儿再度吴门秋,小儿钱塘逾月留。恨身不能插两翅,与汝相守宽百忧。闻钟时宿云外寺,待月亦上湖边楼。但常保此岂不乐,路难悠悠非善谋。
山竹枝(自化感寺携来,至清源,投之辋川耳)。唐代。元稹。 深院虎溪竹,远公身自栽。多惭折君节,扶我出山来。贵宅安危步,难将混俗材。还投辋川水,从作老龙回。
山水吟。宋代。华岳。 闽之山峨峨,可以接穹苍。闽士孕其秀,胸次尤难量。闽之水滔滔,可以烛妍丑。闽士生其间,其美不容。君不见周家社稷生甫申,崧岳当年曾降神。又不见千里秀气钟三苏,眉山草木皆焦枯。我生恨不由河洛,虚负三光并五岳。地灵人杰推江东,人物风流兼磊落。顾此闽之东,自古多英雄。求其为绝称,独一忠穆公。公今已即世,后世谁可拟。惟有詹仲通,一人而已耳。仲通何如人,景星与凤凰。不险亦不深,山高兮水长。
养疴杂诗 其十二。清代。黄遵宪。 单衣白袷帐乌纱,寒暖时时十度差。冬亦非冬夏非夏,案头常供四时花。
次韵范翰林淳夫送秦王薄觏。宋代。晁补之。 高词自班马,短句亦阴何。输写无穷已,怀山赴壑波。深耕待铚艾,疗饥乃嘉禾。机云共一时,未信来者多。老病愧群豪,鱼山临东阿。苏公门下客,事业皆不磨。孙宝暂主簿,灵槎会穷河。它年九功叙,当使睦者歌。业虡置牙羽,筦箫复森罗。镛钟欠一铎,未害大乐和。却欲从浮海,珊瑚烂红柯。龙门虽箭驶,此志未蹉跎。丹沙还黑发,流景尔则那。仇池出一派,分江定有沱。